保健食品命名怎麼想?這三個面向別忘記

你在餐廳點了一道 200 元的中式燉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,結果一碗陽春麵端上桌。好吧,似乎也沒什麼錯?這就是取名的魔力。好的命名會是產品的漂亮點綴,然而保健食品是個比較不一樣的產業生態,保健食品命名怎麼想?除了為產品畫龍點睛,還有幾個面向需要留意,才能更賺錢同時不被罰錢。
不侵權:先作商標前案檢索
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產品命名,主要可以分成兩種路線。
第一種是用功效相關字或是發音,創造出一個獨特造語,例如「益暢敏」、「視易適」。
如果想要給產品一個特別的造語名,別忘了把「商標」這件事放在心上。只要是有識別性的文字、圖形,都屬於商標的範疇。在發想產品命名時,可以先在 智慧局商標檢索系統 查詢有沒有類似的已註冊商標;如果有的話,申請的商品、產業類別是哪些。
更謹慎的作法是,請公司相關部門或外部事務所進行前案檢索,評估類似商標、侵權風險高低,以及自己是否要先申請商標以作保護。
另一種命名方式,則是直接使用功效成分名稱,帶出是什麼產品。例如「天然酵母B群」、「葉黃素+蝦紅素」。使用通俗的功效成分作為產品名,優點是簡單明瞭,可以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知道是什麼產品;缺點則是比較沒有記憶點。
可以從想要強調品牌力還是產品力的策略觀點,來思考要使用哪一種形式的產品命名。比方說獨家特色原料的產品,或者已取得健康食品認證,可以考慮用造語來強化產品的印象感。
不誇大:避免功效、成分敘述不實
與保健食品大國日本相較之下,台灣的食品標示法規有較多設限。主管機關的立意是希望廠商避免使用誇大的標示宣稱,讓消費者對產品功效有過高期待或是誤解,進而減少消費糾紛。
保健食品通常是違規廣告罰款的大戶,甚至有些廠商將罰金當行銷費用規劃。除了網頁上的文案,產品名也潛藏不合規的風險!因為只有短短幾個字,相對容易被忽略。
舉例來說,「清旨」諧音「清脂」、「3B8」諧音台語瘦巴巴,都可能引起主管機關注意。或者是產品名「O纖菌」,主管機關可能認定你在暗示產品中含有纖維,因此應於營養標示欄位標明膳食纖維含量。由於這部分是由地方衛生局稽查,判定也較為主觀,如何拿捏,就看各公司的風格跟策略了。
不艱澀:簡單好記,塑造情境想像
在想產品名時,或許你跟我一樣,最先想到的是「這個產品的特色是什麼?」。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,消費者會購買這個保健食品,看中的真的是產品的特色嗎?
其實不完全是!
消費者之所以會購買保健食品,是希望買了之後,能更健康、離他所理想的生活型態更近一步。因此在產品名、文案上要呈現的,不只是產品的優點,而是該優點將能帶給消費者什麼價值。
在進行產品命名時,好懂、好念、好記是一大原則。如果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功效原料,如酵素、益生菌、葉黃素、維生素,直接在產品名點出來,消費者看到後馬上就能想到功效。
另外,運用一些關鍵的單字,讓消費者看到後容易產生聯想,同時又不觸犯法規,也是常用的方法。點開電商平台的保健食品頁面,可以看到益生菌常用關鍵字不外乎益、順、暢;葉黃素則常看到晶、晰、適;蔓越莓有密、淨等等。
結語:不求標新立異,著重簡潔易懂、不違反法規
看完以上,你可能會想,這樣想出來的產品名不就很容易跟別人家很像了嗎?
如果今天端上桌的 200 元中式燉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相當美味,即使我知道它其實就是陽春麵,我還是會覺得心滿意足。如果今天巷弄裡攤販一碗 50 元陽春麵,店裡只有醜醜手寫菜單,但是麵好吃、老闆人又親切,那我仍然願意一再光顧。
好的產品名會是漂亮點綴,差異識別最主要還是在品牌價值、產品使用感受及服務,保健食品市場更是如此!別在產品命名卡關太久,不求標新立異,注重簡潔易懂、不違反法規,基本上就可以邁向下一步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