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使用者訪談更深入!4 個心理學對應小技巧

你有在做使用者訪談嗎?很多品牌在開發新產品時,會透過訪談來了解消費者的想法,希望讓產品設計更貼近需求。
但實際做完訪談後,真的有那種「原來如此!」的感覺嗎?
有時候,訪談對象話很少,不太說自己的想法。有時候,對方雖然講了很多,但回顧錄音時卻發現:重點在哪?好像也說不上來。
其實,使用者訪談不只是問問題、記答案,更重要的是「建立信任,讓對方願意說出真正的想法。
以下是幾個我會在訪談時有意識運用的小技巧,或許也能幫助你在短短一小時內,聽見更真實的使用者心聲!
想聽到更深的內容?靠「積極傾聽」
有時候,比起問很多問題,「你怎麼聽」更重要。2011 年 Louw 等人的研究中,驗證了傾聽技巧有助於拉長受訪者的回答,並深化談話內容。
也就是說,善用積極傾聽有助於提升訪談的互動品質,並可能讓你挖掘到更深入的內容。做法其實不難:
- 維持眼神接觸、點頭、微笑,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
- 適時重述對方的說法,例如:「所以你剛剛說的是…,我理解得正確嗎?」
- 對關鍵詞追問,例如「剛剛你說的,可以舉個例子嗎?」
- 避免機械式回應,例如一直嗯、嗯,反而可能被識破,降低信任。
想讓對方願意說實話?從「同理」開始
訪談時最容易犯的錯誤,就是太專注在想問的產品問題,忽略了對方的感受。
什麼是同理心?可以這樣想:讓對方願意說出心聲的關鍵,不是問題設計得多精準,而是他感不感受到你真的理解他。
因此,在訪談進行時,不用急著給建議、下結論,先讓對方知道你是懂他的。
例如,當你感受到對方語氣有點遲疑的時候,可以試著說:「我感受到你剛才真的很猶豫,可以再多說一下你當初猶豫的點有哪些嗎?」
當受訪者發現你同理了他的感受,或許就願意說出原本不打算說出口的話。
覺得氣氛有點尷尬?試試「鏡像效應」
有時候,單純傾聽還不夠破冰。這時,可以用「鏡像效應」來拉近彼此距離。
1999 年 Chartrand 與 Bargh 提出「變色龍效應 (chameleon effect)」:人們無意識地模仿互動對象的姿勢或小動作,而當自己被模仿時,會覺得對方更親切、更可近。
後續研究把這種效應擴展到語速、語調及詞彙選擇,顯示「行為上的同步」能促進好感與互動流暢度。一個簡單的做法是:
- 對方說話輕聲細語,你也放慢語速、柔和語調。
- 對方身體前傾,你也微微靠近一點。
使用者自己也說不出來的需求?用「假設情境」問問看
很多時候,使用者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。他們說出來的,只是表層的感受或反應。
這時,可以透過一點小技巧,幫他們說出潛意識裡的想法。
根據 McClelland 的內隱動機理論,人的很多行為背後,其實來自於潛意識的動力,而不是單靠理性思考。因此,你可以問一些假設性問題:
- 「如果你是開發這個產品的人,你最想改變這個產品的什麼地方?」
- 「如果完全不考慮預算,你最希望它能做到什麼?」
- 「想像一下,如果是一天的開始,你會怎麼用這個服務?」
這類提問能降低防備感,也更容易引導出受訪者自己也不知道的深層需求。
小結:與其設計問題,不如學會讓對方願意說話
使用者訪談不是只靠問得精準,而是你能不能在短時間內,建立起信任感,讓對方說出真正的想法。
這些小技巧,都有機會讓你的訪談更有深度、更有收穫。把握珍貴的訪談時間,真正聽見使用者的心聲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