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Zoom會議室裡,商業思維學院 Gipi 院長跟近兩百多個人在聽一場 30 分鐘的分享會,主講者並不是知名的專家講師,他在三個月前,跟大多數人一樣是個一般職場工作者,不過他透過三個月的時間,仔細盤點自己的經歷,收斂出一個想與大家分享的主題,準備簡報、試講,最後萃煉出一段 30 分鐘的人生精華後,站上舞台分享,並接受 Gipi 老師跟同學們的回饋。
這是線上學習平台商業思維學院今年所推出的新課程,《讓知識有光》計畫。
我也參與了這堂課,解鎖了人生第一次百人演講的里程碑。在這篇心得中,想跟你分享我為什麼想參加《讓知識有光》、這堂課如何進行,以及我推不推薦這堂課。
目錄
為什麼我想參加《讓知識有光》計畫?
在學院持續學習了兩三年,其實這陣子都沒有兌換新的課程了。這次決定參加的原因,主要是來自於放在心上的一個煩惱。
在去年初開始寫部落格後,由於寫保健食品這個主題的人並不多,我的文章相對容易被看見,也因此曾被企業邀請進行產業交流。在與對方對談的過程中,我發現,要有系統性地表達自己的專業、給予對方建議,其實並不容易,也不確定自己的所知所學到底能幫助別人到怎樣的程度。
在今年初看到這堂課的招生:
「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講師,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更好的學習與輸出方法,逐漸在專業中成為更有底氣的人」
覺得這個計畫或許有機會解決我的煩惱?雖然還只是第一屆,還沒有課程心得可參考,還是決定試試看了!
《讓知識有光》計畫如何進行
在計畫一開始,首先是兩天的實體課程(也有線上直播課的版本,因為我自認在實體課學習比較有效率,所以還是從新竹到台北上課),由學院院長 Gipi 老師親自授課。
第一天課程中,Gipi 老師引導學員透過經驗盤點、知識萃取 13 問等表單,試著收斂出一個自己想要分享、而且適合自己分享的題目,也透過小組討論來讓學員們彼此回饋。
第二天課程則是教大家如何好好規劃 30 分鐘的發表內容,例如常見的內容構成法、製作簡報的技巧、口條及肢體動作需留意的地方。
實體課程結束後,有大約一到兩個月的時間,讓大家回去確定選題、製作簡報、試講,Gipi 老師會針對簡報及試講影片給予回饋。最後,學院為大家準備好正式發表的舞台。
在這一期的知識有光課程中,有超過 70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參與,最後共有 20 場公開發表會,每場次由 2-4 位同學輪流發表 30 分鐘, 分享的主題涵蓋職場技能、行銷、產品、生活、程式等等。
學院也很積極邀請學院其他同學們來聽,多多給予講者回饋。來聽分享會的同學人數出乎我預期得多,幾乎每場都有一兩百位聽眾,有些同學還超認真地記錄每場心得在社群平台分享,或將重點做成心智圖。
我推薦《讓知識有光》計畫嗎?
我相當推薦,不過我推薦這堂課的最大理由,並不是授課的內容。
我覺得這堂課最大的收穫,是在你實際開始準備發表時,那段思考、掙扎的過程,以及發表之後,老師及同學們給予的回饋。
如果是抱持著只要上完那兩天實體課,就譨具備成為講師能力的心態,沒有投入時間去實作及準備分享,那麼絕對無法得到這個計畫所要帶給你的東西。
分享我在準備過程中的三個重點感想:
1. 抓住「目標客群縮小」跟「知識價值放大」間的平衡
一開始覺得最困難的,就是選定要發表的主題。學員中有些人已經是公司的講師,或是演講經驗豐富的個人品牌經營者,這些同學的主題一開始就相當明確。而像我這樣比較偏素人的一般職場工作者,一開始在選主題時就比較傷腦筋。
第一天課程中,老師一直強調,所分享的目標客群要明確、要縮小,主題才會明確。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。再加上每個同學所在的專業階段不一樣,能協助的對象也不一樣。
我一開始想分享的是在公司建置保健食品新事業的經驗「如何從零開始保健食品新事業」,目標客群是像我所待的公司一樣,想斜槓進保健食品產業的大公司。後來得到院長的回饋,說這樣的主題受眾太小了,能產生的效益不大。
後來在院長建議下,換了一個主題「大公司開始新事業的二三事」,從專案管理的流程拆解大公司開始新事業的過程,再以我自己經歷過的保健食品新品牌建立為例,跟大家分享過程中我遇到的坑,以及我如何克服。
分享後,從聽眾處得到了不錯的回饋,像是「整體內容比想像中來得平易近人。一開始看題目以為是會講奮鬥血淚史之類的。沒想到是用專案管理的概念切入拆解,讓聽眾很好理解」、「很有同感,有相同的痛點」。
經過這次後,我學習到,分享時目標客群要盡量縮小,不過可以的話就盡量放大給聽眾的共鳴感,讓多一點聽眾能有所收穫,那麼內容就能產生更大的價值。
2. 打磨知識的過程,就像一場靈魂拷問
在課程中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業是「知識萃取 13 問」這份表單,讓我們透過回答 13 個問題,來確認自己對於所分享主題的掌握度,以及自己來講這個主題的獨特性到底在哪裡。
13 個問題,並不特別多,不過回答起來相當耗腦力。這是一次很好的剖析,透過結構化的流程,來了解自己對於該主題的掌握程度到底到哪裡。
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,就算兩個人有著一樣的專業技能,也會因他們的環境、經驗、個性,而有不同的作法與答案。因此知識萃取的過程,也是在回顧自己本身。
這個主題不一定是專業知識性的,也可以是像獨處、正念、成長等軟性的生活主題。經過有意識的系統化思考,每個人都有機會將自己的經驗梳理成結構化的知識,傳達給能幫助到的人。
3. 你的故事才是讓知識起飛的翅膀
讓知識有光的關鍵,其實是你,不是知識。
如果只是單純的知識,人人都會講。想打造個人品牌,關鍵是要讓別人能透過你的故事記得你,並且將你的故事與專業相連結。有了故事,整個分享才會顯得獨一無二。
在我第一次交出簡報後,老師給我的回饋是架構大致上沒問題,就看如何用個人案例帶出內容。我在聽其他人的發表時,也發現比起單純談知識的分享,有故事、個人經驗的內容明顯更吸引人。
因此我仔細檢視了一下我的分享內容,我想分享的知識點,是由哪個工作專案得來的體悟?我想講的事情,有哪些經手過的案例能夠佐證,讓聽眾能更簡單理解我想說的重點?果然之後收到的回饋中,就有人表示「OO案例讓我很印象深刻」、「很實戰派」。這些案例成功變成記憶點之一了!
聽了幾場知識有光的發表會下來,我發現分享職場主題的講者們,大家的工作邏輯常是類似的,不過正因為大家的經歷不同、產業不同、做法不同,每一場分享都顯得特別。加上發表學員以素人居多,沒有那種大神的距離感,覺得故事能更貼近自己的日常情境。
對我來說,這堂課對我的意義是……
給自己職涯上的階段性小結
透過這次機會,我仔細回顧自己這兩年在「大公司開始新事業」的工作經驗,我曾經遇到哪一些問題,我如何解決,當時為什麼我會想這樣解決,從中我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建議是什麼,大家可以怎麼運用。
老實說,我之前在更新履歷時,總覺得在開始新事業的那兩年,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拿出來說的工作成果。或許是因為員工在參與大公司開始新事業的過程,要得到成就感並不容易。公司組織龐大,利害關係人複雜,在面對未知的新事業時,容易在同一個地方打轉,對於員工來說,常有無能為力的感覺。
然而透過這次的知識有光發表,我重新回顧、歸納了那段時期,努力思考我從中的學習與獲得,並轉化成可以幫助到更多人的輸出形式。透過這個機會,發現自己那段期間其實也有做得不錯的地方,也算是給了自己一個里程碑式的交代。
學習接收回饋,練習成長心態
在《心態致勝》這本書中提到,人可以分為兩種心態,「定型心態」的人認為天份跟資質是無法改變的,因此做事不喜歡全力以赴,也害怕得到別人的評價。「成長心態」的人則勇於嘗試、學習跟挑戰,勇於接受回饋,從中進步並享受其中。
我覺得以前的自己比較偏向定型心態,抗拒聽別人的回饋,怕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做得不好,怕犯錯。近年來,有慢慢練習成長心態,虛心學習,好好傾聽每個人的想法,讓自己成長,而且跟身邊的人一起成長。
在這次計畫中,得到 Gipi 老師相當全面的回饋,包括個人成長方向、在職場上的定位,在簡報內容及聲音表達上可以更精進的地方。得到同學們的回饋,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,也確實感受到自己的分享能對他人帶來助益。
對於得到回饋這件事,覺察到自己的心情是感到幸福且感激,對於練習成長心態是一次很好的經驗。
思考如何讓個人品牌更成型
幾位同學給我的回饋中提到,我在簡報模版中有使用個人 Logo,加上主題色明顯,讓他們有感受到「個人品牌」的感覺。
在去年初建置部落格時,就有先簡單做了個 Logo,以及選擇主題色(琥珀色,呼應我的英文名字Amber),這次發表時也沿用於簡報設計上。這個想法是源自於「如果我說自己有參與過保健食品新品牌建置,那麼我應該把一些品牌的概念運用在個人品牌上,才會更有說服力」的念頭。
我開始思考,那麼除了視覺之外,下一步可以採取什麼行動,讓我的個人品牌更加成形,持續溝通我想傳遞的價值?
目前想到的是,開始經營像粉絲專頁、LinkedIn 等專業性比較強的社群平台,讓對我的部落格有興趣的人,能多一個管道得知我的文章更新,另外我也能多累積一些對於日常觀察的簡短輸出,並跟更多人交流互動。
我將這堂課推薦給……
以上是我在這個計劃的學習跟心得,希望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多多給我回饋!
總結來說,我將這堂課推薦給:
1. 想要開課、推出產品或服務,希望先以測試版本得到回饋的你。
2. 想讓自己的職場經驗能更好地收斂、呈現,利於下一次求職的你。
3. 對成為講師有興趣,想開始第一步的你。
每一段經歷都能發光,只要我們願意開始打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