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漏斗是什麼?給新手行銷人的概念介紹
做品牌沒賺錢?你試過行銷漏斗了嗎?

行銷漏斗 (Marketing Funnel),是在行銷界屹立百年的經典理論,至今仍是許多品牌獲利的背後關鍵。
身為老闆或行銷人的你,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行銷漏斗,卻已經正在實踐的路上。到底什麼是行銷漏斗?為什麼它在行銷界這麼重要?這篇文章將跟你分享,行銷漏斗的基本概念及運作方式。
什麼是行銷漏斗?
讓我們先切換至消費者的視角。回想一下,你最近下單的一筆網拍是什麼?為什麼會想買?從有興趣、猶豫到結帳,這之間你做了哪些動作?
例如你在臉書上,看到追蹤的粉絲專頁介紹了一個線上課程,覺得有點心動,便透過 Google 搜尋更多講師的資訊、有沒有人分享過心得。後來又在臉書上看到其他網紅介紹的廣告,最後用網紅的折扣碼去結帳下單。
就像這樣,在每一筆訂單背後,其實都包含著消費者從「知道」、「考慮」到「購買」的過程。
這個過程就像漏斗。一層一層的過濾,進到下一層的人愈來愈少,但是對你的產品愈感興趣、愈可能購買。
100 個人看到廣告,其中 5 個人有興趣並點進了連結,2 個人加了購物車,最後有 1 個人結帳下單。
行銷漏斗就是將這個過程階段化、可視化,讓我們檢視每個行銷策略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做,消費者買不買單。
藉由行銷漏斗,能夠覆盤自己的行銷策略有沒有銜接好、哪裡做得好、哪裡做得不好,從中找出讓留到最後的人愈來愈多的方法。
行銷漏斗理論怎麼來
行銷漏斗的起源來自 1898 年,由美國廣告學家 E. St. Elmo Lewis 提出的 AIDA 模型,將消費者的購買過程分為四個階段,說明如何透過行銷及廣告,引導消費者從認知逐步走到實際購買。

後來,行銷界將 AIDA 模型可視化為一個漏斗狀結構,更精準描述消費者數量在各階段逐漸減少的狀況,成為行銷漏斗的雛形。
在現代,行銷漏斗的概念延伸出許多框架,不只 AIDA 模型,還有涵蓋到忠誠度、再行銷的 AAARRR、RACE 模型等。
模型持續演化,但核心概念不變,就像與人交往,認識、有興趣、愛上的歷程。行銷漏斗讓我們學會參與消費者的購買旅程。
行銷漏斗為什麼重要
1. 更了解消費者的購買行為
行銷漏斗就像一張顧客行為的地圖,讓我們更有系統地檢視,客人每個階段在想什麼?他的需求是什麼?
如此一來,我們可以思考,該怎麼吸引客人的注意?怎麼讓顧客更信任品牌?在什麼情況下顧客會願意掏錢結帳?
例如,你砸大錢買了益生菌的電視廣告,許多叔叔阿姨看到之後跑去藥局問,結果你根本沒有在實體通路鋪貨。
大家認知了、有興趣了,卻在進到購買階段時通通流失掉了。從漏斗來看,問題可能出在行銷策略無法彼此銜接,不符合潛在顧客平常的思考、購買習慣。
2. 從量化分析找出要解決的問題
行銷漏斗,不僅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顧客在每個階段的狀態,也能協助量化、分析策略的成效。
你可以追蹤某個廣告吸引了多少人點進網站,有多少人進一步看了商品頁,最後又有多少人真正下單購買。
透過數據分析,你就可以更精準地找到影響轉換的問題並改善它。如果投放了廣告,但是點擊率很差,沒有吸引人點進網站,代表廣告內容可能沒有打中顧客的心,無法引起顧客的興趣。
行銷漏斗,讓我們能用量化思維,洞察目前最大的問題在哪裡。
3. 將有限資源創造出更大效益
行銷漏斗能幫助我們檢視主要問題在哪裡,就能找出最優先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麼。
品牌的資源是有限的,如果廣告的點擊率很差,表示很多人「認知」,但很少人進到「興趣」的階段,這時就可以專注思考,大家沒興趣的原因是什麼?是廣告切入的痛點不夠痛?還是一開始就選錯了目標受眾的類型?是不是該優先測試大量的廣告議題?
行銷漏斗,能讓你看見該花錢的「刀口」在哪裡。
行銷漏斗如何落實運作
1. Attention:吸引顧客注意
漏斗的第一層,目標是吸引注意力,讓潛在顧客知道你的存在。常見的作法包括:
社群廣告
大家滑 FB、IG 等社群軟體的時間愈來愈長,穿插在好友貼文間的廣告,是目前觸及受眾的主流方法之一。
加上臉書廣告的起始門檻低,每天約 200 元預算的小金額就能起步,是許多中小品牌拓展的第一步。
社群廣告能做到的不只是認知,藉由廣告內容、平台目標設定等架構規劃,也能達到讓對方產生興趣、轉換的目的,是可以貫穿漏斗的策略。
搜尋廣告
「我Google一下」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。Google 搜尋已經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在搜尋結果頁中,最上面跳出的結果,上方寫著「贊助商廣告」,這其實就是 Google 的廣告版位,讓使用者搜尋特定關鍵字的時候,能夠跳出你的品牌。
你可能從來不認識圖中這些品牌,但當你搜尋「沙發」時,就對這些品牌有初步印象了。

線下廣告
線下的實體廣告雖傳統,但仍具有一定影響力。大至電視廣告、捷運廣告、公車廣告、展會,小至發傳單、貼海報,線下廣告能夠打破同溫層,接觸到更廣的受眾,也容易在消費者的心中留下記憶點。
例如有保健品牌在電視、計程車上強打「你的魚油有幾%」的廣告,讓這句標語在各個世代口中都朗朗上口。
SEO(搜尋引擎優化)
贊助商廣告的版位有限,價格則依不同產業的競爭程度有所差異。廣告版位下方的自然排序,也是大家的兵家必爭之地。
大家看搜尋結果,基本上最常點前幾個。也就是說,提升網站在搜尋結果中的排名,就能吸引人進到你的網站,進而認識你。
例如搜尋「沙發」,除了很熟悉的特力屋、IKEA,你可能就會點進居家先生、沙發先生,看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。

內容經營
還有另一種路線,是透過深耕內容,發布對顧客有價值、顧客會有興趣的貼文、影片,藉此擴大認知度。
例如中國抖音帶貨天王「瘋狂小楊哥」靠直播起家,搭配抖音切片擴散,短短幾年內集團市值超過千億元。他們靠的不是廣告費,而是將內容透過抖音依喜好推薦的演算法,遞送至潛在大家眼前。
2. Interest:讓顧客產生興趣
在這個階段,目的是讓潛在顧客對品牌或產品產生興趣。除了廣告之外,還有幾個這階段常用的溝通方法:
電子報行銷
當潛在顧客對品牌有所認識後,電子報能夠透過溝通品牌的不一樣,強化品牌在客人心中的地位,以低成本帶來高轉換。例如提供知識型的內容,像是市場趨勢、案例分析,或是用品牌故事慢慢培養顧客信任。
社交媒體互動
幫助品牌與潛在顧客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,讓他們從「知道品牌」進一步發展成「對品牌有興趣」。像是透過互動問答、投票、直播等方式,增加客人的參與感,慢慢培養感情。
3. Desire:讓顧客考慮購買
重點是讓顧客從「有興趣」進入到「想購買」的階段,認為產品或服務就是自己所需要的。
提供試用或小份量產品
例如一個月份的化妝水,提供一週分的體驗小包裝,不只價格門檻降低,也降低客人擔心用不習慣會浪費的壓力。
口碑行銷
透過顧客評論或推薦強化信任感。分享客人的使用案例、評論,甚至是消費者自發性地在社群平台分享品牌體驗,更有真實性、更能讓潛在顧客認為「可以試試看」。
優惠促銷
折扣對每個人都有吸引力。限時、限量的折扣,或是專屬優惠,讓顧客更有動力購買。例如針對已經加入購物車但未結帳的客人,發送「你的購物車商品降價了」訊息、折扣碼,都有機會成為成交的臨門一腳。
總結
行銷漏斗就像是一份地圖,幫助我們了解客人的行為,檢視自己做了什麼、還能做什麼。
無論是大小品牌、無論產品種類,行銷漏斗都能協助你規劃策略。
另外,漏斗不一定是循序漸進,可能是跳躍式的,例如家人推薦後,就直接購買,後來才在使用過程中慢慢認識品牌。使用框架時,記得別被框架綁住了。
你的行銷漏斗開始運作了嗎?試著用行銷漏斗,將你的行銷策略可視化看看吧!